《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一)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宝应县实验小学  荀步章

第二章 天道观与人性论

        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天道观和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在人性,人性的根本在天命)

“天道观天命观”不同 →“历史观、伦理观、人性论”不同

天道观

     天人之辩: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天人相分与天人相交胜

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 有善有恶、无善无恶、性三品天道观和人性论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天道观与天人之辩

天道观:

天人之辩: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天人相分与天人相交胜(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一、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的关系论述

1、天道观和天命观在古代,不仅是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观和社会观等的基础,不同的天道观和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2、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天道观的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的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的是人性论的问题,有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3、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

   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二、对天人合一的正负面评价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前哲学界不少学者企图从中导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是人与天合,人与天地同道,所谓“参天地之化育”,也就是说人从天地自然运行规律中,得到启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但在“天人合一”中,也有不少迷信和糟粕,如“君权神授”,人间的皇帝可以代表上帝讲话,在殷周之际的天命观思想中,充分体现出这个问题。君权神授,固然有其迷信的一面,但也有认真对待,不敢怠慢,严格要求的一面。

  除君权神授外,在“天人合一”中还有性之所自,即人性是来自天命的思想。

第二节 人性论不同主张

1、性善论:孟子做为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人,成为儒家八派中的主要一派,充分发挥了性善论的思想。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四者就是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开端。这些都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他曾举例说明,如果见到一个小孩匍匐讲入井,见到的人都会啦他一下,这就是要“求其放心”,恢复人的先天本性,以达到“尽心、知性、知天”的境界。因而他在教育方法上,特别重视内省和主观修养的工夫。

2、性恶论: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都是人的自然需求,也就是人性恶的生理基础。人之所以能改恶从善,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是由人的努力积学而成的,所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因而荀子的教育思想中特别重视改造和外练,即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而且强调人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渐而学而有成。荀子的自然的天命观,为人性的自然属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3、性无善无恶论:(告子)主要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和杨雄)主要强调在一个人身上。

5、性三品说: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韩愈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

注:在人性的主张上虽有所不同,但对教育的重视却是共同的,只是有的主张来自内部,有的主张来自外部,有的主张弘扬,有的主张抑制,有的主张对全部,有的主张对部分等不同而已。

第三节 天道观与人性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 关于人性的几个主要问题:

1)人性的本源问题:儒家的“天命之谓性” →告子的“生之谓性” →董仲舒进一步天道神学化得性善情恶说、王充“用气为性”的自然人性观→气在之性、礼在欲中等等。

2)人性的差异问题:孟子荀子的性善、恶之分;性与情的同与不同;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之争;性三品的具体规定。

3)人性的形成问题:性与习的关系: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李翱、张载等人多的主张。

2. 对中国古代人性论的评价:

在人性的形成和改变问题上,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张,如孟子主张求和致,荀子主张伪和积,王充主张化,韩愈主张导,李翱主张复,张载主张反,陈确和王夫之更主张习而后成,都是对行与习的关系的不同论述,为我们研究和理解人性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事。但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共同特点,都是脱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制约而抽象地来谈论人性的本质和差异问题,因而对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实质及其复杂关系,对人性差异的由来及其具体表现,都不可能作出真正科学的论断,进而对人性的发展和形成问题,也就很难作出完全科学的说明,也就是说既是在精华中也难免有糟粕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当今生理和心理科学的发展成果,为我们科学地解决了人性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把人性问题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人性问题的研究,尚有许多仍待续研讨,人性问题的研究并未终结。

第三章 历史观与社会

创世说:天命史观、圣人史观、理势(时势)史观、民本史观(民本思想)

社会发展说:进化论、退化论、循环论、

历史观和教育关系:庶富教、德治与法制、有为无为、大同小康

第一节    几种创世说

1. 天命史观:君权神授;天道福善祸淫;五德终始理论。

2. 圣人史观,英雄造时势的唯心史观,即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由具有较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圣人所设计和推动的。(与天命史观相通)

3. 理势史观,事因理成,即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做规律性解释.

4. 民本史观:严格意义上的民本思想.

5. 对天命史观、圣人史观、理势史观、民本史观的评价

   除了天命观以外,其他三种历史观都有不同程度的可取之处。从表面上看,似乎天命史观和理势史观是对立的,圣人史观和民本史观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在它们之间常常有相互交叉和互相渗透的关系存在着。由于历史的甚至阶级的局限,都不可能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而且经常是精华与糟粕杂陈。

    根据上述各种历史观的分析,可以看到它们对于历史的发展,无非是起着促进和促退的两种不同的作用;对于历史和现实社会,也无非是起着肯定(维护)和否定(改革)两种不同态度。封建社会中的改革派,其所其的作用是促进的,积极的,这是应当肯定的,但他们的改革主张并不是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社会中的改革派,虽然对于当时的社会制度的腐败和不合理之处,采取批判态度并要求改革,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因为当时的生产力还不具备产生新的生产关系的条件。即使农民改革,也只是反皇帝,而不是反皇权,其结果只是改朝换代而已,这些都体现着历史的局限性。当然,只要他们的行动起到了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他们的言论提出前人尚未提出的问题,就应当加以肯定,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态度。

第二节    几种社会发展观

1.进化论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观中的主导思想 特别在一些具有某些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中尤为突出。在进化论的思想下,对社会持发展观和理想观。这种思想不仅在改革家中有,在法家中也有,在儒家中也有。

孔子(对于孔子的社会观究竟是属于进化论还是属于退化论,曾有不同观点。,但是就孔子的主要思想来看应该属于进化论者,有托古改制的思想也有以古非今的保守思想甚至有时还表现为小改而大从)→荀子→商鞅→汉代王充→唐代柳宗元→宋代王安石→明清之际王夫之。

2. 退化论

1)代表:老庄思想、朱熹 (历史退化论产生于对当时社会的动乱、腐败的不满发思古之幽情,幻想把人类社会退回到原始状态,以达到无欲无争的境界。)

2)由退化论引申出社会批判观:一种:出于对现实不满而怀念过去的社会批判观;另一种,出于对现实不满而立志改革的社会批判观。

3. 循环论:

1)代表:战国邹衍的“五德始终”学说→董仲舒的“三世说”等等

2)评价:历史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按照螺旋上升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在某一时期的倒退或类似重演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成为历史循环论的历史根据,但它的问题是:把暂时的倒退或重演当成了历史循环发展的规律,另外也有“物极必反”的思想影响,因而历史循环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并未把握到事物发展的实质。

第三节    从历史观引申出的几个问题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1.  庶、富、教的社会发展论:

1)发展人物:由孔子系统的提出,它涉及到人口、经济、教育的关系问题,→孟子“施仁政”思想 →王安石→颜元等;

2)理论发展:人口发展了→提高生活水平→进行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管子的经济与文化和道关系的论述

3 寡与不均和贫与不安的关系

2. 德治与法治:

1 儒家思想重在德治,法治以德治为基础→荀子德治与法治并重等

2 评价:由于德治与法治的要求不同,因而对人才的标准和使用也就各不相同,必须将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为用,以求得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3. 有为和无为:

1 有为:儒家主要强调的,认为要积极的为匡世救民而有所作为;

2 无为:道家主要强调的,认为无为才能有所作为

4.  大同和小康(儒家的社会理想观)

孔子的大同和小康的社会理想,不是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来的,也不是进化论,而是根据传说,把原始社会理想化的结果。但是却勾画出了一副生动的具体的未来社会蓝图,有很大的启发

5.  结论:

1)在社会历史发展观发面,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曾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简介其中也有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从总体讲,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2)历史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按照螺旋上升的规律发展,因而在一定的时期内出现曲折或者某些重演甚至倒退的现象是常有的事。历史的总的发展是向前进的,上升的,因而退化论、循环论的历史观是错误的。

3) 德治与法治、王霸之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经常进行着。德治与法治在古代历史发展中都曾经起过积极作用。

第四章 伦理观与道德观

    中国的传统教育,可以认为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伦理本位教育,因而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伦理学,也可以成为道德哲学。伦理观是道德哲学中基本观点或指导思想,因而他也是道德哲学的思想基础。道德哲学,也是人生哲学中的基本学科,有时或有人也把道德哲学视为人生哲学的同义语。

第一节 道德哲学中的基本范畴

1.道德

“道”与“德”起初是分开使用→“道德”二字连用(始见于《周易》《荀子》)。“道”与“德”比较起来,无论就其论自然规律来说还是指道德行为准则来说,“道”是指的基本法则,是统帅一切的,“德”比之“道”似乎第一个层次,而且有实践和行动的含义在内。

2.仁义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孔子把“仁”作为一个重要或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义”也是比较重视的,只是与仁比较起来仁较为重要,因为仁是发自内心的,义是仁的表现。

儒家的仁义学说,有其一定的合理内核,可以通过分析批判,取其积极因素为我们今天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服务,但也不能不看到儒家所提倡的仁义道德准则,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也处于不断地变化过程中,特别是由于他同封建的伦理纲常相结合,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禁锢人们思想,区分“上下贵贱”的登记制度的工具,这又是必须加以批判和剔除的。

3.中庸

从两个方面出发来对中庸进行解释和评价:一是从伦理道德而论,二是从思想方法而论。并从中庸、中和、中道三方面加以阐述。

4.权变

通权达变也是儒家道德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权变的提出也初步反应出道德可变的思想,反映出道德教育中的灵活性的特点,提出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优秀的道德教育传统和经验

1.胎教:

中国古代是比重视胎教。关于胎教的记载也较多,如《大戴礼记。保傅》,贾谊的《新书胎教》,刘向的《烈女传。母仪》,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养胎论》等等,这些古代的胎教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应当批判的继承和发扬。

2.家教:

1)古代家教总结的经验:第一,从小培养,使其习与性成;第二,从小事琐事做起,由小见大;第三,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第四,要优化家庭环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2)对古代家教的评价:在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家教理论和经验,其中有不少优秀的遗产,对于今天进行家教仍有现实意义。但也不能不看到,这些经验大都来自封建社会的上层,具有历史的以至阶级的局限性,其中有的还反映出剥削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和轻视妇女的思想,,还有主张施行体罚等错误的教育方法,这些都是应该摒弃的。

3.学校的道德教育:

1)初步形成了以逃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2)编写出较为系统的教材

3)积累了一套教育经验:第一,注意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做到文道结合;第二,主义教育者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而且把身教放在突出的地位上;第三,潜移默化,自然形成;第四,长善救失,防微杜渐。

4.成人的道德修养:1)立志有恒2)克己内省3)改过迁善4)身体力行5)推己及人和兼善天下。

5.根据道德经验体现了哲学的几个关系:

1)天人关系;2)人我关系;3)生死关系;4)苦乐关系;5)荣辱关系

第三节    道德教育传统与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1.协调与进取的关系问题:

    道德的基本社会职能就是要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国国的传统道德,非常重视中庸与中和,要人们坚守中道而行,无过无不及,要求做到和为贵。所有这些都利于协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是有利的。而时代的要求更倾向于进取。

2.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整体思想。在其整套伦理体系和思想体系下,要求个人服从和服务于群体和社会,重视群体的要求多于重视个体的发展,应积极建立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来说个体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但集体又是由由个体组成,个体是集体的一份子,没有个体的积极主动性,就不可能有集体的发展和巩固。

3.义与利的关系问题:

    儒家的义利丝线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人的思想中存在着孰轻孰重的不同表现,有重义轻利,也有义利兼顾或义在利中的主张。

4.他律与自律的关系问题:

1)在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中对此有丰富的论述:孟子,性善论→内省→自律

                                       荀子,性恶论→外铄→他律

2)可取做法:从教育工作来看,不可能没有教育者的影响,即外铄和他律的教育,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将他律变为自律,由外铄达到内省。

第五章 知识观与教学论

第一节 知识的涵义与知识论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1“知” 的释义

1)知识

2)智慧

3)知晓

2.知识论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1)知德关系:

    对于知识的理解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知一般知识之知,另一类是指伦理道德知知;从知识的来源说一是主张来自耳目闻见,一是主张来自德性体验。

2)名实关系:

    在“名”与“实”的内容上,儒家与名家、墨家有不同的理解:一是伦理学的名与实的范畴,一是伦理学的名与实德范畴。   

3)知行关系:

①知易行难,行是知的体现;

②知难行易,知是行的先导;

③知行合一,知难行亦难,知行相须。

4)道艺关系

学术源流:学科分类与学风

1.关于学科分类

1)《六艺》的划分→: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

2)五经→十三经

2.关于学风问题:

  主要两种:经学和理学两种学风。经学重在章句训诂,弊在繁琐考据;理学重在阐发义理,但流于独断;两种学风,虽各有长短,但入去其偏颇,取其精华,都有一定可取之处。

第二节    教学论的几个问题

1.关于教学或学习过程

1)孔子关于教学与学习过程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孟子关于教学与学习过程的论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3)荀子关于教学与学习过程的论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断而言,一可以为法则

4)《中庸》中关于教学过程的论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老子关于教学与学习过程的论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2.教学论中的基本范畴

1)教与学:

教与学的关系式教学论中的根本问题。教与学的关系中。还包括了师生关系以及友我关系。对于师生关系中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师生间的关系平等”等,但是在教与学的关系中除了正确处理师生的关系外,进一步妥善解决友我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2)学与思:

是教学论中的认识论问题,在教学和学习中,学与思应当并重,相互为用。要在掌握充分的材料的基础上去进行思维加工,要在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的知道下去学习,并以质疑、问难和论辩的方法来促进学习,加深思考,以提高学习质量,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和发展规律。

3)知与行: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指导行动又反过来加深理解知识,知与行就是在这种辩证关系中相互促进和统一起来的。

4)博与约:

在儒家不同的人的论述中各有不同含义:①孟子——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②孔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③荀子——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④王夫之——在他看来博与约、广与专是不可以偏废的,问题在于如何达到由博返约和以约驯博。

5)故与新:

来自孔子的“温故而知新”,是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原理,包含有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内,新的总是要在旧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与发展,文化发展的历史,永远是在新与旧的继承与创新中前进的。

小结:以上是关于教学论中几对基本范畴的初步分析,他将影响到我们今天教学原则和方法体系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