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智慧数学”

我眼中的“智慧数学”

扬州市育才小学   丁赤光

我一直认为特级教师之所以能成为“特级”,是因为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见地——邱学华提出“尝试教学”,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张齐华提出“数学文化”……最近,江苏省特级教师陈士文在扬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挂牌仪式上提出了“智慧数学”,他认为:数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包容有数和形的美妙、具体和抽象的思辨、建设和超越的精神,应伴随孩子的一生

的确,我眼中的“小学数学”,从答题意义上来讲,很简单;但是从“智慧数学”上来讲,却很不简单。智慧数学课堂中的教师,会引导孩子从表面的形式走向问题本质,会把形似复杂的东西化为简单易懂,会由有限的知识看到无限的宇宙,会让孩子从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算法中逐步领略整个数学的魅力。

                                                 ----- 题记

智慧数学是凭借数学本身的魅力深深吸引住每一位学生,而不是依靠数学之外的其他什么东西。智慧数学是能让孩子们深深地沉浸在课堂里而忘记一切。智慧数学要求教师对数学有深刻的理解、智慧的把握和艺术的处理,智慧数学尤其倡导教师要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此时的教师必须要运用数学本身,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教出简单之内的丰富,平淡之中的高妙,普通之外的深刻。此刻的教师必须以数学中独特的思维方式吸引学生,教给学生思考过程和数学方法,由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和数学素养,最终造就数学智慧。

毕竟“智慧无形”,我眼中的“智慧数学”博大精深,这里仅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略说一二。

     一、从形式走向本质

在教学三年级“年月日”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课前先请学生自主查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对已经理解的内容打上“√”,对不理解的内容则打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一年的月份数、每月的天数、一年的总天数”等基本知识大多数孩子已经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很广泛:查找日历、询问父母、学习书本、网络查找等。而对“2月天数变化的原因”有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因此,我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上,像“记忆大小月的方法”、“计算全年的天数”、“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等,通过互动交流、比较分析的过程引导学生巧妙记忆、灵活计算。

当学生达到相关知识目标时,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在国际上通用24时计时法?为什么闰年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历法规定为什么这么繁乱?历法是否可进行变革?你有什么不同的方案?通过师生交流,我们一致认定用24时计时法,避免了表述的歧义,是数学精确性的显现,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是人们面对变化的世界采取不断调整的策略,显示的是古人的智慧。教师引导学生对历法规定的思考及方案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此时的时间教学已不止于演算,不止于平年与闰年的方法判断,不止于知识了,而是透过知识敬仰人类的智慧,并在敬仰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实现智慧的提升。

教师思考的深度撑起教学的高度。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怎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课堂教学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即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因不同的教学理解和不同的教学视角,就会有不同教学表达,关键是有没有洞察数学的本质,而外在的、局部的、片面的。

在智慧数学的课堂上,教师不能过“勤”,师过“勤”生必“惰”,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包办得太细,学生不用动脑筋似乎就听明白了,久而久之他们不需要想什么,等到需要想什么时往往也就不会思考了,因为“别的东西都能代替,只有思维不能代替”(黑格尔),教师要善于“吊足孩子们的胃口”,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就会努力地去学,这样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懒了”学生却“勤了”。

 

    二、把复杂化为简单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酒瓶高30厘米,装有15厘米高的酒,从里面量底面内直径是10厘米,(如图1),把瓶口塞紧后使其瓶口向下倒立,这时酒深25厘米(如图2),求酒瓶的容积。

不少学生认为酒瓶是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没有办法求它的体积,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图,提出疑问:酒瓶正放时空余部分的容积与倒放时空余部分的容积相等吗?孩子们一致认为相等,班上最爱动脑筋的一个孩子这时恍然大悟,高兴地喊道:“我想到了,既然酒瓶正放时空余部分的容积与倒放时空余部分的容积相等,那么正放时含酒部分的容积与倒放时空余部分的容积之和就等于酒瓶的容积,而这两部分拼在一起恰好是高为20厘米的一个圆柱。(如图3

 

 

 

 

复杂和简单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关键取决于是不是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在纷繁复杂的条件中寻找到打开简单之门的捷径。虽然苏教版教材中安排了转化策略教学的单元,但是学生的这种数学思想的形成仅仅依靠两三课时,显然是不够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

在智慧数学的课堂中,教师就应该强化这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数学方法,抓住平时教学的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重新审视条件和问题,学会恰当的进行整理与归纳,学会寻找隐含的信息,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智慧数学提倡的是将复杂千方百计回归简单。因为数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的简洁。

 

     三、由有限看到无限

当我们开始数1时,我们看到1个具体的实物,随着数学的学习,我们逐步认识了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负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虚数……越到后面,它们离我们的具体生活越远,然而它们又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曾经在和三年级学生评讲这样一道数学题:小于1的小数有9个,对吗?教学时我问:“看起来小于1的小数的确只有9个,是哪9个?”学生报出来是0.10.9后,我把它们一一写在黑板上,我说:“好了,现在0.10.2并肩坐在一起了,它们之间是不是靠紧得连一点缝都没有了呢?它们之间有哪些数可以钻进去?”学生们又报出0.010.09,我继续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又继续问:“它们之间是不是没有数了呢?” ……

课后我简单的向孩子们讲了那个有名的的禅宗故事:一名弟子自以为学有所成,老禅师在一个瓶子里装满了石子,问他:“满了吗?”“满了”。老禅师又往瓶子里开始装沙子,装到瓶口之后继续问:“现在满了吗?”“满了”老禅师又开始往瓶子里装水,问:“现在满了吗?”弟子无言以对,禅师的演示最终使他领悟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在我们有限的视野里,有时自以为已经认识了全部,可是当我们跳出这个视野,一切全只是开始,这给我们的人生以怎样的启示啊,如果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始终抱着这种从有限看无限的态度,那么我们人性深处的自以为是就会显得浅薄可笑,我们在走投无路时的悲观失望就会显得愚昧无知。

在智慧数学的课堂上,我们要培养出真正懂数学的人,真正有着数学的思想,拥有数学智慧的人。所以,我们在处理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要有意识的渗透后续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整体的美与严谨,感受到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所处的位置以及在这个位置上特定的作用,最终真正地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

一句话,当教师眼里有真正的数学,当课堂中有真正的儿童,数学教育就找到了那个撬动地球的支点。智慧数学倡导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能受益终生的教育;是从有形的教学渗透无形的精神;是让学生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有新的认识。智慧数学常常在不经意间拓宽我们的课堂的时空,一个精彩点化可能激起无数心灵的涟漪,一个灵光闪现可能开启无数智慧的头脑,一个妙手偶得可能引来无数双求知的眼睛。

其实我并不奢望我的学生都能成数学大家,但我期望每个学生对数学都有这样一份情怀---领悟数学是怎么回事儿,知道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考对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知晓数学的逻辑力量、严谨之美,对数学充满着热爱和敬仰。总之,滋养心智、升华才干、健全和完善人格,是“智慧数学”不懈的追求!